前言
望眼欲穿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终于在2021年5月11日公之于众了。哪里人口最多?哪里最受年轻人欢迎? 哪里男女比例最平衡?又是哪里的大学生最多?本文将一一解答。
整体情况
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
-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
-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
-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
- 台湾地区人口为23561236人。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全国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相比于上一个十年降低了0.04个百分点。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以至扭转,主要是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之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步伐明显加大加快,面对着城镇化水平增长、受教育程度提高、离婚不婚率上升等诸多生育水平下行因素的持续影响,相当程度地推迟延缓了生育水平走低态势。但是因育龄妇女规模在减小、结构在老化等,出生人口数量降低的大走向不会根本改变,总人口数趋于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根本改变。迈入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时代,是中国在人口领域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程需关注的先导性议题,深刻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供给量、消费者需求量等。
地区分布
31个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000万人至500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有3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35.09%。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1万人、1014万人、609万人、573万人、534万人。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为56372万人,占39.93%;中部地区人口为36469万人,占25.83%;西部地区人口为38285万人,占27.12%;东北地区人口为9851万人,占6.98%。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人口分布格局一方面与出生死亡有关,另一方面与迁移流动有关。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人口分布格局由迁移流动主导。而迁移流动的驱动力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分化的驱动下,人口分布格局在短期内不太会发生质的变化。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很明显,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可能会取代东中西部的差距,人口分布格局也会随之变化。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05.2)基本持平。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显著下降,降低了6.8,这说明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念更加普及,初步达到了人口性别结构优化的目标。
31个省份中,最高的是广东省,性别比为113.08,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广东跨省流动人口较多,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男性。另外,排名第二的海南(112.86),并非人口流入大省。 时代周报指出海南人口性别比偏高或与计划生育背景下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关。一直以来,海南的农业人口偏多。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海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23%,低于60.60%的全国平均水平。重男轻女思想在海南农村仍较为普遍,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
流动人口推高性别比的现象并非只发生在广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天津曾以114.52的性别比位居全国第一。当时,天津官方解读称,天津市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城郊接合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省份多数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也跟人口流动有很大关系。
另外,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性别比在31个省份中排名最低,分别为100.35、99.69、99.70,远低于全国总人口性别比105.07。辽宁、吉林更是唯二出现女多男少现象的地区,这种“女多男少”的格局二十年来首次在东北地区出现。东北三省也是我国当前人口净流出省份,而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相对较高。这种格局会进一步加剧,还是趋于平衡,还有待观察。
人口年龄构成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但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
人口抚养比上升。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0-14周岁与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周岁人口数之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到2010年的34.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抚养比为45.9%,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1.7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抚养比的下降趋势在过去十年发生了逆转。当前我国仍然处于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人口红利期,但由低人口抚养比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
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10%。
31个省中,广东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这可能跟大量的流动人口有关。另外,辽宁、吉林不仅女性数量较多,而且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根据普查结果,2020年辽宁、吉林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均超过22%,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其中,辽宁老年人口占比为25.72%,排在全国首位,吉林则为23.06%,排名第四。
尽管当前各省份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数量尚未公布,但从老龄化程度看,已经出现了老龄化程度高,性别比偏低的趋势。
人口受教育情况
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1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为1508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788人下降为3450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6779人下降为24767人。另外,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1万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将各种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计算平均数得出的,具体的折算标准是: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过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别达到11.81年和11.29年。 这三大直辖市位居前三,主要与城镇化率高有关。作为城市经济体,这三地的城镇化率均早已超过80%,三地的教育基础雄厚,因此整体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较高。 三大直辖市之外,东北的辽宁、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陕西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地方在计划经济时代,重化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又影响了受教育水平。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较少。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的城镇化比较晚,加之高教基础比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较短,因此整体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 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南地区的山区比较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较晚,再加上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率较低。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但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这与各地区的流动人口量有关。 少儿人口比重回升,说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但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 人口素质大幅改善,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参考文献
- 经济日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 www.stats.gov.c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5/t20210512_1817336.html
- 人民网, “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与新趋势”, www.stats.gov.c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5/t20210513_1817394.html
- 21世纪经济报道, “七普数据揭晓: 中国流动人口已达3.76亿”, finance.sina.com.cn. [Online]. Available: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5-12/doc-ikmxzfmm1882410.shtml
- “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tats.gov.cn/
- 时代周报, “七普数据解读:辽宁吉林“老人多、女人多、男人少”,广东海南“重男轻女””, finance.sina.com.cn. [Online]. Available: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1-05-12/doc-ikmxzfmm2030553.shtml
- 第一财经, “31省份“学历”大数据:北京超4成上过大学,广东不到2成”, www.yicai.com.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yicai.com/news/101049798.html
- Skitterphoto, “People walking in train station”, pexels.com.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pexels.com/photo/grayscale-photography-of-people-walking-in-train-station-735795/